实践学分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MPA教学管理 -> 实践学分 -> 正文

《何以走出风险社会下的重重危机?》来自公共管理的思考

发布日期:2020-04-01点击:

在疫情持续向好的阶段,为积极落实教育部疫情防控工作要求,将“停课不停教,停课不停学”的指导意见落到实处。3月31日晚上MPA学院邀请院长郭剑鸣教授就同学们关心的疫情问题作了一场《何以走出风险社会下的重重危机?》学术报告。

报告结合当下疫情防控的国内外实例,从五个方面展开分析:

§ 一、风险社会:社会与风险、风险与风险纠缠

§ 二、走出危机:科学的归科学、政府的归政府

§ 三、走出危机:个我权利与集体义务有机融合

§ 四、走出危机:市场与社会给政府补台

§ 五、走出危机:全球化需要有“防火墙”

风险社会是社会与风险纠缠、风险与风险纠缠的社会,导致风险的泛在化、系统化、制度化。因为,现代化中的社会变量及其关联性比传统社会成倍放大,增加了社会的不确定性风险,而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背景下意味着一旦出现风险,其传播和扩散速度快、范围大,合作预防协调困难、成本巨大。同时,在现代化进程中,新的社会生产、生活和交往方式也会增加社会的不确定,使社会风险具有制度化特征,各种风险之间的关联如同社会生产和生活要素链接在一起一样,紧密纠缠。

应对风险和危机,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大阶段:研判与预警;防控与治理;重构与新生。根据风险社会危机的本质属性,因应危机必须处理好理科学与政治的关系,科学的归科学、政府的归政府,因为两者占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,职责也不一样。既要警惕简单的政治动员模式,对问题的认识和应对措施放弃科学理性的态度,机械地照搬上级指示,这种做法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风险说不定更大。也要对科学研判预留足够腾挪的政策空间,即便对危机和风险应对措施越过了科学的“精准”界限,而造成一些损失,也是人们认知不确定风险应交的学费和社会成本。

基于风险的内生性,每个人都是危机的制造者,也是战胜危机的受益者。那么走出危机就需要个我权利与集体义务有机融合,即公民价值观从“自我”利益导向转向“互利”与“共生”导向;对公民“趋避风险”行为有所“加权”的伦理约束;公民生活与交往方式将以往的“功利式个人主义”朝向“连带式个人主义”;公民放弃选择性自由与国家保障必要权利结合。

由于应对重大危机是一项系统、复杂工程,也是一项需要广泛调配和耗费资源的“持久战”,市场、社会和民众应积极给政府补台,构建“补台式治理”机制,这是在应对危机,特别是重大公共安全危机面前的不二选择。它是明确树立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责任、决策、行动和问责的中心地位,又预留市场和社会作用的空间,不过这个空间是不能随便串换角色的。市场和社会组织不可能有效组织防控重大危机的行动。不信任政府也许会使社会陷入更严峻的风险,同时要合理分担风险,防止搭便车和逆向选择

重大风险和危机频现,必然会增加全球化的羁绊,为此,需要为全球化构筑风险“防火墙”---全球化需要提质:一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准,构建不妨害人类共同生存的全球化底线价值观体系,全球化中要有底线思维;二是以共建、共享为行为准则,构建全球危机治理体系和互助机制,保障全球基本生产生活环境不突变,共同应对极端威胁;三是以反人类罪为规约底线,构建对恶意制造、传播极端风险的行为监管与惩处机制,共同排查和打击超级风险。

郭院长还回应了在线同学们提出的关于危机下的公共管理使命、危机下与大国关系合作问题、以及集体行动与乌合之众的界线。指出我们可能处于一种用产生新风险的方式去解决我们的问题、满足我们欲求的社会状态,也许这样的方式与体系也是风险,因为我们就处于风险社会之中。

       作为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(MPA学院)疫情下的云课堂,受众同学达到527多人,点赞1000多,感谢MPA同学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。有同学评价讲座是对疫情的一次政治学深度思考,既关照了常识与热点新闻又有理论深度与创见,还跟大政方针契合,这样的硬核讲座:牛!!!